關於老爸的【烽火孤雛】篇3
(三)菜堂的悽慘童年
俗名『菜堂』的寺廟其實為尼姑庵,平時日出開山門、日落緊閉山門,一般來說沒什麼訪客,遑論當年很多『菜堂』更身兼法事來賺些費用以便應付日常開銷,高牆用意其一阻絕外人好奇探頭深究,因為有時庵內前庭擺放幾具棺木,怕外人見著覺得晦氣,而這還不是最恐怖的,老爸邊說邊餘悸猶存的感覺,畢竟這庵堂他可是從四歲待到九歲呢!
其二,庵內前庭擺上數條長板凳,棺木架高其上,防的是被老鼠及爬蟲啃食,但死人『就木』後停上七天以上才安葬(習俗是七天後的最佳時辰),這當中必須按時誦念佛經超渡助亡者往西天極樂世界,這棺木就得開個缺口讓亡者沐浴佛恩之中,也就是尚不能完全將棺蓋封死外,還需往下露出約一個頭的開口,對!一個四、五歲的小孩就負責坐在前庭附近,拿一根竹子『趕貓』,沒錯!貓常常跳上棺木上啃食亡者的『眼珠』,尤其是剛死沒兩天的很新鮮。
誦完經的九姑下去忙其他的事,這任務就賦予一個才四、五歲大的老爸一個人看管棺木,他回憶最觸目驚心的不僅是貓來啃食眼珠後的噁心慘狀,入夜後至外如廁,親眼看見野貓偷溜入庵內正在啃食,回眸後人貓互望之際,那才叫人直吞口水倒抽一口驚恐之氣。
話說在那個戰亂物資又匱乏的年代,一個年幼稚子飢瘦欠缺營養(跟著吃素),怎可能有辦法在烈日或寒冬下,孤身一人看好棺木讓屍身完好無缺呢?怎可能完全不累倒或打盹呢?九姑雖說在庵堂修行,畢竟也不是住持,亡者看管不力可是備受惡言痛罵加一陣雞毛撢子毒打伺候的,而通常『執刑』的還是九姑,她也是仰人鼻息才不得不對至親小弟痛下鞭斥,不然倆姐弟連個安身立命的棲身之所也將失去。
這樣已是最恐怖的親身經歷了嗎?不!還不是!因為當年除了土葬之外,其實也有些人是用火葬的,尼姑庵接手火葬業務也是老爸口中得知,而當年火葬技術並不發達,如果看過【步步驚心】結尾的那一幕火葬淒美情景(那算是劇情美化過的),再去聯想即可驗證。當年老爸親眼目睹『菜堂』如何用土法煉鋼方式進行火葬,就是將亡者屍身如同烤肉般架高焚燒(呃…不是用叉的!),但是這樣的小火在短期間並不足以將肉身焚燒殆盡(不若現代用瓦斯大火較迅速),所以必須在底下持續加柴火才行,而且焚燒一具往往要超過一天以上,這其間入夜還是用慢火去烤,也就是俗話說『用烳』的,那味道…難怪老爸一直討厭人家烤肉,經過時都別過頭去避而遠之。
各位試著想像,冬夜一個四、五歲的小孩不得不外出如廁,而前庭亮光照出這樣子活生生『烤人』的景象,別說小孩被嚇得怵目驚心…有幾個大人能安之如飴、處之態然的?據老爸所述,三伯父尚未被八姑接去府城前也一同待過『菜堂』一陣子,年紀相仿的哥哥深知幼弟的苦楚童年,之後徒留老爸孤身一人承受,相形之下,九姑那『秘雕』的性格就小巫見大巫不足為奇了。
老爸九歲適逢爺爺仙逝,家族某長者來探望,一聽方知這個么子獨留『菜堂』,且過了就讀年紀恐錯失就學機會,那時剛好日本戰敗投降,便接回他與三伯父倆兄弟,與正打理家業(中藥房)的二伯父同住,這方結束五年左右的悽慘童年,這就是『西來庵事件』對老爸童年的影響,所以老人家生前除了討厭烤肉外,提到菜堂(尼姑庵)也是特別生氣,外公去世在入土為安後,另一間『菜堂』辦理素宴慰勞來送行親友,老爸連靠進都不肯!
對先父童年影響至關重要的兩個場所,竟然都是『庵』!菜市場化緣的尼姑,他正眼都不瞧上一眼,唸唸有詞大跨步遠離,這童年的陰影該有多深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