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老爸的【烽火孤雛】篇2
(二)老爸的口頭禪:四歲死老母、九歲沒老爸
老爸生前念及家族史最常掛嘴上叨念的一句話便是他的童年很悽慘,意即『四歲死老母、九歲沒老爸』。因為與爺爺奶奶年紀差距有些大,奶奶一人孤單挑起一家生活重擔和小孩養育之責,加上家族大房早逝,其遺眷亦由爺爺於大伯公彌留之際一肩擔下,二房二伯公不久也病死,四叔公未成年多病在身,最小的五叔公年幼加上體質虛弱,這樣的巨大家族需照顧,重擔往往落在奶奶一個婦道人家身上。
她可也是地方上大戶人家千金之女,久而久之脾氣益發不好(眾多小孩調皮成性不好教),就在老爸四歲那年積病撒手人寰。幾位姑姑多半婚嫁,大伯已成家立業便要求至高雄置產另立門戶(完全不管家中三名幼弟),二伯當時不到十歲卻生性精明,被寄養某位姑姑家中,三伯約六、七歲被帶至府城八姑(已嫁有錢人家)家中扶養,生性體弱多病的么子(老爸)才四歲,則被帶至本鎮東郊一處『菜堂』,由修行中的九姑收養,四兄弟境遇全然不同,尤其老爸最為坎坷。
眼眶帶淚的老爸提及奶奶離世後,爺爺一方面要繼續掩護搭救過的少數義士,拿了錢資助離去者做小生意,有生命之虞無法離去者,他拿些錢捐給該寺;另一方面,奶奶離世讓他頗為自責,便削髮出家陪那些義士在寺中修行,家中三名年幼兒子便交由三個女兒教養打理,專心於寺中修行陪奶奶的牌位(奶奶死後骨灰罈安置寺中)。隔幾年於老爸九歲那年身故後,與奶奶的骨灰罈一起安厝佛寺中,民國八十幾年在下陪父母前往祭拜時,裡頭的老尼姑還記得老爸,開口呼:「原來是【老和尚】的家人啊!」
老爸的『菜堂人生』究竟是如何成長,何其恐怖呢?
話說年僅四歲什麼也不懂便遭逢人生巨變的老爸,母亡父出家到底是怎樣度過他的童年?九姑與老爸似相同境遇,年幼被因『歹央飼』被送至另一大戶人家(奶奶的姐妹)收養以化解災厄,但此舉對她如同是被父母親人遺棄,試想從小寄人籬下的日子會是怎樣?冷嘲熱諷、表親欺凌、生病無人聞問…,可謂受盡人間苦寒,這樣成長的人格於及笄之年會對么弟呵護有加嗎?